关注协会公众平台
了解最新行业动态
时间:2020-04-22 来源:《动力电池》杂志12月刊 作者: 陈新
2019年,氢能备受各方关注,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一年。自今年3月氢能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以来,企业、地方政府不断释放关于氢能投资的消息。氢能已然成为各地产业布局的新亮点,不少地方纷纷推出氢能产业规划方案,推动氢能发展不断提速。
各地瞄准氢能产业,意在打造“氢谷、氢城、氢都……”的不在少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36个城市出台氢能发展规划,更多的城市也正在谋划发展氢能产业。截至2019年8月,全国各地共有29个氢能产业园区,全国已公开的氢能项目投资规划超过2500亿元。
政策方面,工信部日前就《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提到攻克氢能储运、加氢站、车载储氢等氢燃料电池车应用支撑技术等内容,再次引起市场关注。机构分析称,燃料电池行业是所有能源形式里面唯一可横跨发电、储能、交通三大领域的能源,未来市场达万亿元。
氢能市场前景广阔
对普通人来说,氢燃料电池车似乎还很远,但对企业来说,氢燃料电池车之战已经开始了。近几年我国氢能产业发展风起云涌,从产业层面看,民营企业率先探索,央企陆续布局,国内全氢能产业链的布局初步形成。有业内人士表示,国内氢燃料电池发展超预期,各地各家企业都在加速布局,2020年将开启燃料电池元年。
“氢风”已来 撬动千亿投资
日前,广东佛山市南海区2019年进行燃料电池公交车项目招标结果公示,云南五龙汽车中标,由此获得了200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和47辆纯电动汽车,总金额4.26亿元的订单,这是目前全球氢燃料客车一次中标数量最多的订单;而厦门金旅行亦中标186台氢燃料电池公交车采购项目,总金额3.68亿元。
氢燃料电池客车
而这只是地方推动氢能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就在不久前,2019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氢能产业大会同在佛山市南海区召开。一批氢能产业项目在大会上签约落户佛山市南海区,涵盖氢源和氢能检测、氢能人才培养平台、大数据等方面。
其中,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政府与上海攀业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设“攀业风冷燃料电池点堆研发生产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6亿元,共15条生产线,年产能300兆瓦风冷燃料电池,预计达产后年产值在18亿元以上。
事实上,自2009年左右,广东广顺新能源落户佛山南海区丹灶镇,由此拉开南海氢能产业序幕,佛山南海区一直在筹划推动氢能产业发展,并瞄准了一个千亿版图。而根据10月上旬,佛山南海区发布的《佛山市南海区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19-2030)(征求意见稿)》中显示,到2025年,氢能产业累计产值达300亿元;到2030年,氢能产业累计产值突破1000亿元。
氢能受到追捧
近日,重庆亦发布《重庆市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氢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的近期、中期、远期目标。根据意见稿提出的近期目标,在2022年前,重庆将建成国家级质量检测机构1个,引进和培育氢燃料电池电堆和核心零部件企业6家,整车量产车型超过5个,建成加氢站20座,氢燃料电池汽车运行规模达到1000辆。
从氢能产业链来看,具体制氢、纯化、储运、加氢、氢燃料电池及配件、终端应用(汽车、无人机、电源)等,产业链较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已有超40家车企开始研发燃料电池汽车。此外,今年上半年,国内氢能领域的投资超过70起,包括多个过百亿元项目。其中50起公开了投资金额的项目,名义投资金额超过900亿元,已超2018年全年。
随着氢能产业投资热度高涨,也带动着能源、化工、装备巨头积极布局,截至目前,中石化、中石油、中化集团、宝武集团、国家电网、国家能源集团、华能集团、国家电投集团、三峡集团、东方电气集团、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等央企涉及氢能业务布局。
其中,7月1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建成国内首座油氢合建站——佛山樟坑油氢合建站正式建成,日加氢能力500kg。依托加油站网络优势,中石化宣布年内还将在佛山、云浮建成3座油氢合建站,未来两年内建设和运营10~20座加氢站。
11月6日,据中国石化消息,中国石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戴厚良与法国液化空气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博天(benot potier)代表双方公司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署合作备忘录,探讨加强氢能领域合作。
相关统计显示,目前共有62家上市公司涉及氢能产业。在上游制氢环节,就有13家上市公司参与。其中,深冷股份主攻领域是氢气液化,已处于批量生产阶段;华昌化工主攻化工制氢;中国神华涉足煤炭制氢领域;冰轮环境主打制氢设备方面。
产业中游来看,16家上市公司参与燃料电池汽车系统业务,欣锐科技等4家上市公司主要从事dcdc业务。雄韬股份与中国动力等6家企业参与电堆业务。产业下游的整车业务来看,有20家上市公司参与燃料电池整车业务,其中,中通客车为主流客车企业中实现批量生产车型最多的企业。
中国氢能联盟发布的《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显示,到2050年,氢能在中国能源体系中的占比约为10%,中国加氢站将超过1万座,年经济产值超过10万亿元。在政策东风和资本助推下,万亿氢能汽车市场蓄势待发。
氢能未来 仍需理性以待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1—10月,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91辆和1327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8.2倍和8.0倍。其中仅1—6月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就已经分别完成1170辆和1102辆,超过燃料电池汽车在2018年全年产销量(均为1527辆)的2/3。
而最新数据显示,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9.5万辆,同比下降43.7%,已连续五个月同比下跌。全年销量能否保持正增长,还是个未知数。不过值得庆贺的是,11月燃料电池汽车销量为1337辆,同比增长了375.8%,成为汽车市场“寒冬”中的一抹亮色。
氢能汽车
2019年被业界认为是中国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一年。总体上看,中国氢能技术正逐步获得验证,尤其是燃料电池汽车已经进入市场化示范阶段,业内预计2020年前后将进入产业化和商业化发展阶段。
与电动汽车相较而言,目前的高补贴是目前氢燃料电池产业的主要驱动力之一。10月11日,工信部公示的“2017年度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清算审核情况”中,燃料电池车型首次现身。东风汽车的燃料电池厢式运输车和上汽商用车的一款燃料电池客车,分别可获50万元的单车补贴。
但回顾诸多依靠补贴生长起来的新业态,一旦补贴退坡,昔日繁荣很快就会哀鸿遍野。有业内人士表示,氢能的发展不能重走电动汽车、光伏的老路。此外,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吕建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要警惕各地一窝蜂上(氢能和燃料电池)项目的过热现象。
不可忽视的是,我国的氢能发展依然面临着诸多障碍。目前氢能仍未正式纳入我国的国家能源体系;相关核心设备依然主要依靠进口,一些关键技术存在短板,缺乏完备的产业技术体系;能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产业标准法规体系依旧缺乏;包括制氢设施、氢能储存与输送设施、加氢站布局及氢安全辅助设施等在内的氢能基础设施发展滞后。
理性看待氢能发展
除了关键技术存在短板外,氢能属于二次能源,要由一次能源转化而来。这就带来了高昂的制氢成本。据了解,当前主要的制氢路线有煤制氢、天然气制氢、工业副产品制氢和电解水制氢。其中充分电解水制氢的成本是最高的。
而相对最便宜的煤制氢,却又难以解决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清洁能源。如果将煤制氢技术与碳捕捉技术配套使用,减少碳排放,那么综合成本将与天然气制氢成本相当,大约11~17元/kgh2。
查阅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最近撰写的相关文章,在他看来,氢能的获取,有限度、有难度,并不是那么“轻巧”。他认可原料氢气是不少,但不是规模能源。科研人员应该在这方面多做些实事求是的分析,而不要炒作和鼓噪,以免误导公众。
作为国内较早发展氢能产业的地区,佛山也存在氢源短缺的状况。佛山南海区常务副区长蔡汉全曾在10月26日举行的2019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氢能产业大会上透露:“本地缺乏工业副产氢,对我们来说,氢气的来源及成本非常重要。”因此,他表示该区计划建造制氢厂。
氢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程度待提升
“氢源没有摸清楚显然会影响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发展。”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景春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氢从哪里来,是否具有经济性是需要考虑的,在氢源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产业发展是难以为继的。”
此外,储氢、运氢等配套环节的成本也居高难下。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曾表示,“目前氢能领域商业化程度很低,只能算是刚刚开始。氢能产品有人去买,有人使用,被市场所接受,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商业化。”